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3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3人在“研究开发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其中吉野彰先生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院,目前是旭化成公司的名誉研究员。
他曾使用钴酸锂开发出了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广泛运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如今,使用范围更是已扩大到了汽车和住宅领域。据悉,该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有效减轻了环境负荷。
为了将反映性能强的锂元素用于充电后可再利用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很多研究人员曾对此提出挑战。但如果反复充放电,电池的性能就会下降,而且还存在“热失控”这一安全性课题,所以很难实现实用化。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先生曾发现了导电性高分子——聚乙炔。1981年,吉野彰先生开始将其用于了二次电池的研究。1983年,试制了以钴酸锂为正极的充电电池,将负极转换为碳材料,并于1985年完成了现在被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出现,此前一直以1.5伏特为极限的电动势可以提高到4伏特以上,还实现了小型轻量化。1991年开始批量生产,随着1995年“windows 95”的登场,锂离子电池作为信息通信设备的电源一下得到了普及。目前,电解质中使用锂离子等聚合物的电池等已经得到改进,正在逐渐应用于电动汽车和住宅用蓄电池系统。
吉野彰先生是第2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是继2010年铃木章之后第8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人。至此,京都出身或毕业的诺贝尔日本获奖者共有15人。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3人所得奖金共计900万克朗(折合人民币约644万元)。
本新闻由 日本通 编译并发表,转载此文章请附上出处(日本通)及本页链接。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