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6个月2400公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走过的线路备受推崇

现代出版社·2020-06-01 16:25:40·图书
10万+阅读
摘要:《奥州小道》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持续感动着全世界。而“奥州小道”也逐渐成为环游日本的一条重要路线,备受各国文艺青年的推崇。

6个月2400公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走过的线路备受推崇

大垣市奥の細道むすびの地記念館,图源:维基百科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条路——奥州小道,与一个著名的诗人有关,他就是日本著名俳谐诗人松尾芭蕉,也被尊称为“俳圣”,与杜甫齐名。

松尾芭蕉(1644-1694),生于三重县伊贺上野,父亲为低级武士。芭蕉幼名金作、半七、藤七郎、忠右卫门。后改名甚七郎、宗房。俳号宗房、桃青、芭蕉。别号钓月轩、泊船堂、栩栩斋、华桃园、风罗坊等。

6个月2400公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走过的线路备受推崇

松尾芭蕉介绍,图源:basho-ogaki.jp

他十三岁丧父,十九岁开始创作俳句,渐露头角。1680年移居深川芭蕉庵。1682年改称“芭蕉”,流寓甲州。翌年归江户,创立蕉风俳谐。

1684年,他开始漫长的旅行,先后写下《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奥州小道》等作品。

1694年,因旅途中染病,回乡后不久辞世。

6个月2400公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走过的线路备受推崇

奥の細道の旅程,图源:basho-ogaki.jp


芭蕉:在路上,边走边吟诵

松尾芭蕉一生数次出行,凡有美景名胜处,无不留下他的影子和俳句。

如贞享五年(1688)四月,芭蕉旅行到奈良,在唐招提寺拜谒该寺开山鉴真和尚坐像。

我向尊师拜,

采撷一片嫩叶来,

轻将泪花揩。

芭蕉在《笈之小文》中写道:“招提寺鉴真和尚来日时,于船上经受七十余难,海风吹蚀,终至盲目。于此拜谒尊像。”鉴真和尚塑像供奉在唐招提寺开山堂,为日本国宝。坐像为夹纻干漆法塑造,乃圆寂前结跏趺坐之状,端庄安详,深沉高尚,与芭蕉相距约一千年。

再如,芭蕉在奥州小道旅行时来到岩手县的平泉中尊寺,他这样记述:“久闻二堂揭帐拜佛之盛事。经堂供有三将之像。光堂放有三代之棺,摆置三尊佛像。七宝散失,珠门因风雨而损坏,金柱因霜雪而腐朽,虽已支离破碎,野草荒芜,却仍四面围垣,覆盖屋顶,以御风雨,且作千年之纪念也。”

梅雨不曾洒光堂,

今日犹辉煌。

眼前的实景与悠久的时间叠合在一起,梅雨天空的黯淡与光堂的明丽形成鲜明的对照,包含着芭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元禄七年(1694)五月,芭蕉从江户出发,经伊贺、奈良,至大阪时,在园亭女举行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精心护理,终因病情恶化,十月八日给门人留下下面这首千古绝唱的名句,十二日午后去世。门人遵照其遗嘱,将他葬于大津市膳所的义仲寺内。

羁旅病床箦,

梦绕荒野枯。


《奥州小道》:完整收录芭蕉全部纪行文和俳文

元禄二年(1689)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从江良出发,步行于关东、奥羽、北陆,经日光、白河、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酒田、泉泻、云崎、金泽、福井、敦贺诸地,九月抵达大垣,然后去伊势。旅程二千四百公里,历时六个月。《奥州小道》是这一段旅行的纪行文,于1694年完成。

《奥州小道》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持续感动着全世界。而“奥州小道”也逐渐成为环游日本的一条重要路线,备受各国文艺青年的推崇。

6个月2400公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走过的线路备受推崇

[日]松尾芭蕉 著,郑民钦译,现代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现代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的《奥州小道》,由翻译家郑民钦翻译。收录了享誉世界的纪行散文名篇《奥州小道》《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以及俳文《柴门》《寒夜辞》《幻住庵记》《落柿舍记》《温泉颂》等共计五十余篇文章,书中还有多幅日本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版画名作。与市面上其他文本相比,此版本更加完整收录芭蕉全部纪行文和俳文。

6个月2400公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走过的线路备受推崇

6个月2400公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走过的线路备受推崇

芭蕉喜欢旅行,视人生为旅途,艰苦跋涉的同时,把自己融入大自然里,憧憬人与物化的世界,从大自然中追求俳谐的终极境界,以“句不整饬舌千转”的顽强意志为提高俳谐精神在“荒野”里苦苦地探索、寻觅,刻苦磨砺,呕心沥血。但对他来说,这种走向死亡终点的人生之旅也就充满苦恼悲哀。人不仅在活的时候走完一生,死后还要继续旅行,这就是所谓的“死后之旅”。

芭蕉去世前一个多月创作有“此道无人行,不觉秋已暮”,表现了他晚年最后的心态。晚秋日暮时分,独自行走在荒野的道路上。悲秋的景物令人倍感孤单,俳谐之路也是如此,高处不胜寒,越走越孤独。“道”是双关语,既是行走之路,更是俳谐的风雅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此句是他对俳谐文学孜孜追求的人生道路的寥寂象征,也是为俳谐文学后继无人的悲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现代出版社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