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日本通·2020-07-26 11:21:00·文化
10万+阅读
摘要:如果日本列岛沉没了,日本还是日本,日本人还是日本人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huabianyuedu),作者:张家明,日本通经授权发布。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这是一部韩国制作的反日动画!”新上线的动画版《日本沉没》,遭到了一些日本网友的差评。在原著中,作者小松左京让日本列岛沉没,却是要寻找真正的日本。

距离传说中的日本沉没,还有多久?

答案是一年。

不久前,东京奥组委再次确认,2020年夏季奥运会按原计划延期一年,将于2021年7月23日晚上开幕。

几乎与此同时,Netflix上线了动画剧集《日本沉没2020》,剧情与现实对照,仿佛开启了倒计时:

东京奥运会后,特大地震不断袭来,冲绳率先化为齑粉沉入海底,然后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大部分日本国民随之葬身鱼腹,只有一小部分逃出生天,流落世界各地,成为了永远的难民。

看起来挺扯淡的灾难片,不是吗?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日本沉没作为一个科学问题,也有不少人研究过。

剧集原著是1973年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当时是关东大地震50周年,一出版就轰动日本。上世纪末翻译引进中国后,却未掀起太大的波浪。

但山西太行山下娘子关火电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读了后,大感震撼:一部科幻作品,竟然能把一个民族深处最敏感、脆弱的对未来的恐惧感写出来。他也想写一部中国版的《日本沉没》。

很多年过去后,他交出了一部以毁灭地球为背景的科幻小说——《三体》。后来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了,他叫刘慈欣。刘慈欣以及很多中国科幻作家的科幻启蒙导师之中,无疑就有小松左京的一席之地。

科幻作家潘海天曾写过一部恶搞科幻小说《百万年僵尸》,里面科幻大神变成僵尸追杀刘慈欣、韩松、潘海天等科幻作家,其中一口咬中韩松的脸,并把两排假牙留在他脸上的,就是小松左京

无论谈及日本科幻还是中国科幻,乃至于讨论日本的国民性,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都是不得不读的作品。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小说出版不久,同名电影就上映了。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日本为什么一定要沉没

很难概括日本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日本电影学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归纳了日本电影的五个特点:

“大量的裸体、少年英雄、科幻怪兽、动画片以及可爱的动物照片。”

其中,与其他文化相比,日本流行文化最特别的可能是科幻片和怪兽片,更准确地讲是科幻灾难片。

日本可能是最喜欢“自我毁灭”的一个国家。

无法统计,在各种流行文化作品中,日本国到底亡过多少次。奥特曼中的怪兽,《七龙珠》中的魔人布欧,肆虐东京的哥斯拉,数不尽的地震与海啸,每年都轮番毁灭日本列岛。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1954年,《哥斯拉》电影海报

1973年,经过长达九年的谋篇布局,小松左京将这种灾难想象推到了极致——

因为剧烈的板块运动,生活着1.081亿国民的日本列岛,沉没了。

怪兽破坏尚可修复,日本沉没则是彻底的自我毁灭。接下来更要紧的问题是,劫后余生的日本人,该往何处去?

只能流亡海外,就像小说中的日本首相所说:“多数国民将会死去,活下来的人也将从此失去了故土,或许漂泊到地球上的另一块土地上,一块由‘别的国家’指定的拥挤不堪的‘异国他乡’。”

当《日本沉没》1975年被人民出版社翻译进中国的时候,这个亡国逃难的悲剧,却遭遇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解读:

“本书宣扬日本面临沉没,转移人们对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注意力,乘机鼓吹日本向外发展和移民......是为一小撮军国主义势力向外侵略制造反动舆论。”

最后,编者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告诉读者:

“在日本人民斗争的波涛汹涌面前,沉没的只能是一小撮腐朽没落的垄断资产阶级,只能是人剥削人的旧世界!伟大的日本人民,是永远也沉没不了的!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2006版电影《日本沉没》,东京和奈良逐渐沉没

最后这一句,小松左京恐怕不敢那么自信。《日本沉没》真正要探讨的主题,恰恰就是对这种基于国土的民族主义的疑问:

“如果日本人失去了自己的国土,他们会怎样生活?”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小松左京第一次去苏联,在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认识了一群当地作家,他们在酒馆里一边大口喝伏特加,一边大声说着口音浓重的英语。

他们告诉小松左京,当地有一个会说流利日语的作家,不过他前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像大多数俄罗斯男人一样,醉醺醺地回到家,打了妻子一顿,然后被妻子剥光衣服赶到了大街上,眼下正在牢里等着醒酒。

如果日本沉没,流落四海的日本人,最终都免不了融入当地的文化,甚至连语言也消亡掉,就像斯大林流放到中亚的朝鲜人。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中亚朝鲜人的后裔不再说母语,但仍然还在做泡菜、吃泡菜,日本人呢?最后剩下来的会是什么?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只能先让日本人身后的国土全部沉没。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燃烧的日本列岛与逃难的日本人/2006版电影《日本沉没》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日本,“一个无处可去的民族”

日本沉没这个看似最荒诞的设定,源自日本人最真实的恐惧。

在地理上,日本列岛位于板块运动的活跃地带,多次发生特大地震。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数十万人失踪或死亡,震后出现骚乱、屠杀、移民、政变、迁都计划等末日图景,几乎就是一次小型的世界末日。

在地缘政治上,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如同孤岛,忧患意识几乎是他们的民族本能。

动画版《日本沉没2020》通过一家人的逃亡来讲述这个故事,父亲留给儿子的遗言就是:“你住在被水包围的国家,最好早点学会游泳。”

然而,即使学会游泳,他们又能去哪?

日本政治学家片山杜秀指出,日本的文化和语言都很特殊,国民吃着一样的米饭,终身住在日本群岛,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一门接近日语的外语,所以,“这是一个无处可去的民族”。

二十世纪以后,人为地毁灭日本列岛也具备了技术条件。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上图是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7分,原子弹爆炸后约两分钟的蘑菇云照片。摄影场所是爆心7公里外的旧安佐郡古市町(现广岛市安佐南区)的神田桥附近。摄影者是时任广岛市卫生课放射线技师:松重三男。

1941年,小松左京十岁,在儿童报纸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原子弹的小说,觉得这是胡说八道。那时很多人都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一种炸弹能炸毁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

四年后,两颗原子弹落在了日本本土,广岛和长崎变成一片焦土。这是小松左京第一次发现,世界末日的“想象”,并非凭空虚构,对日本来说,并非不可能发生。

最让小松左京觉得困惑的是,昭和天皇宣布投降前,日本人尤其是青少年,大多为政府的口号“一亿国民总玉碎”而热血沸腾,但战败之后,日本人仿佛很快就忘记了这种心态,国家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转型,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世界工厂。

人们一方面为1960年代节节高升的经济增长感到自豪,一方面也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核能威胁而忧虑,于是日本人生造了一个爱吃核能的怪兽哥斯拉,以及无数因为环境污染而变异的怪兽。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不同形态的哥斯拉

小松左京表示,日本从战前到战后的巨大转变,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日本”和“日本人”的定义,才有了这本《日本沉没》。

他的回答总体上是悲观的:

在日本陆沉的过程中,政界的勾心斗角、政治的冷漠无情、人性在绝境中的自私丑态都表露无遗,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日本民众保护家人、力挽狂澜的勇气,但一切都不可阻挡地朝着设定的方向发展——日本沉没。

在目睹日本彻底没入海平面的一刻,不同人的反应也耐人寻味。

最早发现这一灾难的地理学家田所雄介绝望地说,日本列岛的山川、湖泊、森林、生物都消失后,日本人就不再是日本人了。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多数日本人信仰自然宗教,日本的八百万神明,只能生活在日本的山川湖海和森林里。/图虫创意

倒是一位祖先来自清代中国的老人,给了日本人一点信心:“你们已经没有了可回去的岛屿,必须渡过汹涌的波涛逃到外面的世界......这也许是日本民族别无选择地必须长成大人的一个机会。

一位拼命救援的救援人员,此刻却感到解脱和轻松:“日本列岛......完蛋了。拜拜......给我支烟吧。”

到最后,或许这才是最日本的反应。科幻文学翻译家大森望也说过,日本灾难片的背后都有同一种心态:

日本的问题太多太严重了,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但修正起来也很困难,不如来个怪兽或大地震,重新再来一次吧。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日本人的灾难想象,带着浓重的忧患意识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后疫情时代的预言家

由汤浅政明导演、吉高寿男编剧的《日本沉没2020》,改编程度很大,几乎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在日本沉没过程中拯救日本人的,不再是政治家、科学家和救援人员,而是一个由日本人和菲律宾人组成的国际家庭:

父亲来自日本,母亲来自菲律宾,儿子则梦想住在爱沙尼亚,说话喜欢夹带半生不熟、令人出戏的英语,逃难过程中还遇见不少其他外国人。

据制作人崔恩秀说,这是为了反映近年日本社会日益国际化的情况。然而,她最引以为豪的改编,其实是《日本沉没》读者最不care的。

读者们最想看的东西,小松左京原作的格局和深刻,被灾难放大的人性善恶,都没有在这部剧集里得到足够的体现,末日逃难差点变成了一个家庭的徒步探险旅行。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动画版《日本沉没2020》对灾难的描述有点轻

值得注意的是,将近半个世纪后,重新观看《日本沉没》,新一代日本人似乎不买账了。驻日作家库索在日本推特上发现,很多日本网友认为此片“抹黑日本人”:

“对于在灾害事件中一向互助友爱、坚强忍耐的日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

“向小松左京道歉!”

“这是一部韩国制作的反日动画。”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日本沉没2020》中对日本国民性的批评。截图/库索

这些狂热爱日本的民族主义者,无疑是小松左京最不想要的读者。在《日本沉没》里,小松左京对日本的黑,远远超过动画版蜻蜓点水的吐槽。

比如书中谈到如何应对灾情时,来自京都的福原教授建议“最好什么都不做”

不通知全体国民“日本将会沉没”,不宣布紧急状态,不公布避难计划。

书中日本政府正是这样做的,但内部消息早已透露给了商界和产业界,日本的产业已经开始偷偷转移到了国外。上亿民众,被当成是这个国家最没有价值的东西。

再比如震后日本各地出现骚乱,抢劫、谋杀不断发生,基层民警无力应对,不满政府的无能,吐槽了一句:这个时候如果出现希特勒那样的人物,结果可能会好一点。”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自然灾难发生之后,真正的灾难可能才刚刚开始

今天读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很难不想到疫情对世界的影响。1977年,他用另一本小说《美国之壁》,回答了《日本沉没》中日本难民的未来:

美国上空忽然出现了一堵莫名其妙的云墙,阻断了所有通信、交通与航班,一名日本记者怀疑这是政府人为制造的,目的是将美国和其他地区隔离起来,世界重返孤立主义。

2011年7月12日,小松左京离世前的半个月,他在杂志上谈到当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希望自己能够再活多几年,看看日本在这场灾难之后会如何发展。

其实早在1976年,村上龙凭《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获得芥川文学奖时,在东京银座的一家酒吧里就告诉过小松左京:“从此以后,文学就是科幻了。”

恐怕这个世界也是。

 

  • 参考文献:

  1. Panic sites: TheJapanese imagination of disaster from Godzilla to Akira,SUSAN J. NAPIER

  2. 电影《日本沉没》在日本引发的恐慌,叶永烈

  3. 小松左京:日本科幻灵魂的消逝,吴岩

  4. 战后日本文学史,李德纯

  5.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

  6. An Interview withKomatsu Sakyô,Susan Napier, Tatsumi Takayuki, Kotani Mari, and Otobe Junko

  7. SAKYO KOMATSU ONSCIENCE FICTION! Japan’s Arthur C. Clarke Discusses His Filmmaking Foray

  8. 歴史に騙されないための、歴史とのつきあい方――私が『歴史という教養』を書いた理由,片山杜秀

  9. SF と東京の未来,大森望、柳下毅一郎、山形浩生

  10. ‘Japan Sinks: 2020’: When disaster strikes, keep your family close

最恨不得日本沉没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新周刊”(ID:huabianyuedu)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