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话讲了“连体形,命如丝”,今天聊“假定形,‘假历史’”。为什么说是‘假历史’呢?理由很简单,从奈良时代(710年-784年)一直到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前期,在以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方,蝉联于“假定形”这个位置上的并不是“假定形”,而是“已然形”。也就是说,“假定形”的历史是虚无主义。
请大家比较以下江户前期和江户后期的两个表格。
表1 江戸前期 京都
表2 江戸後期 京都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笑了。那不是换汤不换药吗?“已然形”改成了“假定形”,“カ、サ、タ”三行的具体发音还不照样儿是“―け、―せ、―て”吗?我们说从语音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换汤不换药,但语法功能却已经脱胎换骨了。
江户时代前期的时候,“已然形”是跟前边的“未然形”对立着的。“未然”和“已然”这两个词儿英国人、法国人看不懂,咱们还看不懂吗?“未然”是还没有成为事实,“已然”是已经成了事实,“假定”、“假设”当然是跟“未然”合拍了。所以,那个时候表假定,“ば”接在未然形后面,比如,“如果走的话”说成日语就是“歩かば”。那么,那时候有没有“歩けば”的说法呢?当然有。不过您得注意:“ば”接在表已经成为事实的已然形后面,表示的意思跟现在的“歩くから”一样,是“因为走”,而不是“如果走”。
读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江户前期后期也隔不了几年,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吗?这种怀疑有道理。但请大家重新看一眼表1、表2的标题。表1特别注明是京都,而表2有特别注明是江户即东京,对吧?所以,这里面八成是一种方言差异。
如果说江户前期,虽然德川一族在江户建立了幕府,但文化中心仍然滞留在京都的话,那么,到了江户后期,东京蓦然腾飞,成了教育、出版事业的中心,大家在那里编书写文章,用的都是东京腔。表示“如果走的话”的意思,他硬是不写成“歩かば”,而是要写成“歩けば”,编语法书的人怎么办呢?只好迁就了。迁就的结果就是采用上述表2的系统,把“已然形”改成“假定形”。
世事沧桑,适者生存,语言发展的历史也是这么个道理。大家说吗?
我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张麟声教授。咱们下次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张麟声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