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日本通·2025-04-18 09:00:00·文化
1.6万阅读
摘要:如果是你,会不会也想找个“墓友”,一起聊聊人生、吃顿饭,然后笑着面对那未知的未来?

作者:而今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在日本,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一种新颖的人际关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墓友”。这个听起来有些奇特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计划死后共同进入同一座墓地的人,在生前就建立起联系,彼此陪伴、交流,甚至一起规划身后事的伙伴关系。

它既不是亲情,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友情,而是一种基于“墓地缘分”的独特纽带。近年来,这种现象在日本的部分老年群体中悄然兴起,背后不仅反映了他们对晚年生活的期盼,也折射出社会变迁带来的孤独与需求。

一群素不相识的老人因为一块墓地而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参加活动,甚至开玩笑说“喝了这杯酒死后就能再见面”,这样的场景既温馨又带着一丝黑色幽默。为什么会有“墓友”这样的存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走进“墓友”的世界,看看他们如何通过这种方式寻找晚年的慰藉与归宿。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从陌生人到“好邻居”

在神户市东灘区的“住吉灵园”里,有一座刻着“永远”字样的合葬墓。这是由兵库县高龄者生活协同组合(简称“生协”)设立的,专门为那些不想麻烦后代、或者没有后代继承墓地的人提供一个归宿。

费用不贵,一个人10万到20万日元,包含了入骨和永久供奉的费用,之后也不需要额外的维护费。目前,这里的两座合葬墓已经有256人签约,其中一半以上是生前就预订好位置的“活人”。这些人,就是一群“墓友”们。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神户的合葬墓

这些人还没去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身后事,而且还不仅仅是定个墓地,他们还想在生前跟未来的“墓友”们混个脸熟。于是,生协每个月办两次研讨会,介绍合葬墓的同时,也顺便组织一些活动,比如集体扫墓、聚餐会什么的,给墓友们提供一个互相认识的平台。每次活动差不多有30来人参加,想来就来,不来也没人强迫,自由得很。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墓友”们一起扫墓

77岁的桂辰治就是其中一位常客。他最早是在终活研讨会上知道这个合葬墓的,觉得不用自己操心墓地管理,又离家近,把京都老家的家族墓关闭后,选择了这里。第一次参加午餐会时,他还有点拘谨,但发现大家都很随和后,就放松下来了。他甚至还会在聚会上念几首自己写的川柳(一种日本短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另一位74岁的朝川幸子则更直接。她听说合葬墓不用自己操心维护,又有专人管理,觉得“这不挺好吗?”于是果断签约。她的丈夫和一位好友已经先她一步安葬在这里,而她自己也乐于参加每次聚会。她说:“同一个墓里的人,总得认识一下吧。吃顿饭,聊几句,散了就散了,没啥负担。”对她来说,“墓友”不是深交,而是恰到好处的陪伴。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桂辰治(左)与朝川幸子(右)

从这两位老人的故事里,你能感觉到“墓友”关系的特别之处——它既不是亲密无间的友情,也不是冷冰冰的陌生人关系,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轻联系”。他们不求天天黏在一起,但偶尔聚聚,心里有个念想,就够了。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在无缘社会

建立新的缘分

“墓友”为何会在日本流行起来?这背后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推波助澜。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单身老人数量不断攀升。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29%,其中不少人独居或无子女。传统上,日本家庭以“家系”为核心,墓地多为家族所有,代代相传。但如今,核家族化让三代同堂的景象逐渐消失,许多老人搬离故乡,子女也未必愿意接手墓地维护。加上“墓终”(关闭家族墓)的风潮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新的归宿。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合葬,进一步成为“墓友”

对单身老人来说,“墓友”不仅解决了身后事的实际问题,还填补了情感上的空缺。比如,朝川幸子提到,自己在丈夫去世后,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个离去,难免感到孤单。而“墓友”活动让她找到了一种轻盈的陪伴——不用掏心掏肺,却能聊聊生活、吃顿饭。这种关系恰好契合了日本文化中缘分的概念:萍水相逢,却因某个契机连系在一起。

即使是有家室的老人,也有人选择“墓友”而非家族墓。桂辰治坦言,他不愿让远方的亲戚为墓地操心,而合葬墓既省事又离家近。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和“墓友”相处轻松自在,不像家族聚会那样有辈分压力。有趣的是,一些女性甚至明确表示,比起进入丈夫家的墓地,她们更愿意和“墓友”一起安葬,因为这更符合她们的个性。这种选择反映了日本传统“家系至上”观念的松动,也让人看到个体意识的觉醒。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墓友”将陌生人联系在了一起

“墓友”怎么找呢?有人通过终活讲座结识,有人加入专门的“墓友会”,还有人在养老院里自然而然找到伙伴。比如,栃木县那须町的一家养老院就为住户设立了合葬墓,鼓励大家在生前多交流,死后也能“团聚”。好处显而易见:分担墓地费用,有个聊死亡的伴侣,还能让晚年多点乐趣。但风险也不少——万一翻脸怎么办?钱怎么分?家人会不会反对?这些都需要事先沟通清楚。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从孤独中寻找依靠,从选择中构建联系,“墓友”就像是现代日本老人对晚年生活的一种温柔回应。它不沉重,甚至带着点对未来的期盼。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萍水相逢,

却超越血缘

如果说“墓友”是一种交友方式,那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超越血缘”。在日本,葬礼和墓地传统上由家族操办,死后被供奉为“祖先”,这种“纵向联系”贯穿了生与死。但随着“无缘社会”(人与人联系淡薄的社会)的到来,这种模式开始动摇。2010年,NHK的一档节目提出了“无缘社会”概念,形容现代人因地域和家庭纽带断裂而日益孤立。这正是“墓友”崛起的土壤。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以非营利组织Ending Center的“樱葬”为例,这种树木葬不需要后代维护,契合了独身者的需求。签约者成为会员后,可以参加读书会、体操班等活动,自然而然结交“墓友”。79岁的星野吉明说:“这里能随便聊聊死亡,不用避讳。”另一位70多岁的女性则开玩笑:“死后还能一起喝杯酒,怕什么!”这种轻松的态度,让“墓友”成了缓解死亡恐惧的良方。

理事长井上治代认为,“墓友”是血缘之外的“横向缘分”。她回忆,20年前创立组织时,就希望为没有依靠的人打造一个归属。“家族管不了的,就让我们来帮。”她发现,许多“墓友”会在生前互相照应,比如探病或帮忙跑腿,虽然没有义务,却自然而然形成了互助网络。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本是萍水相逢,却超越血缘

在东京町田市的一次读书会上,几位“墓友”聊起了遗嘱准备,有人还分享了去法务局改遗嘱的经历。83岁的田中京子参加活动已有13年,她说:“朋友去世了我也不难过,因为生前关系好,死后还是朋友。”这种“死后也延续”的安心感,或许是“墓友”最独特的地方。

专家认为,“墓友”不仅是种关系,更是一种新的死生观。它不强求传承,而是强调当下的联系。无论是一起入墓的约定,还是生前的笑声,都让死亡不再冰冷,反而多了一份人情味。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结伴同行,

对抗孤独

“墓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怪,但细想又挺温馨。它让日本的老人用一种轻松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死亡和陪伴。或许对他们来说,找到“墓友”不只是为了死后有个归处,更是为了在活着的时候,不那么孤单。无论是神户的午餐会,还是东京的读书会,死后如何其实都是后话,核心还是在于“活在当下”。

“无缘时代”的日本老人——“交个朋友吧,咱死后一起埋了”

这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不需要我们给出什么定论。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终点”都一样,也都不一样,选择“墓友”也好,坚持传统也罢,只要能让自己安心就好。你觉得呢?如果是你,会不会也想找个“墓友”,一起聊聊人生、吃顿饭,然后笑着面对那未知的未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通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