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是日本最早的台词剧,它与“能”有着很深的渊源,原先是“能”演出时的幕间戏。相对于以深沉题材为主的“能”,“狂言”的题材大多接近生活,如日常琐事中的笑噱和讽刺等。
“狂言”的历史
“狂言”是在公元8世纪或更早的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娱乐形式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演变成为“猿乐”。到了公元14世纪旱期,在“猿乐”剧社中,严肃庄重的“能剧”表演和幽默诙谐的“狂言”表演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作为“能剧”的组成部分,直到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狂言”一直得到了封建军事贵族的资助。从那以后,“狂言”便由家族剧社保留下来,这些剧社主要来自“和泉”和“大”两大流派。
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既可独立表演,也可和“能剧”配合演出。
“狂言”表演
“狂言”一词通常是指在两场“能剧”之间穿插演出的独立的喜剧,但同时也可用于“狂言”演出者在“能剧”中扮演的角色,又称“间狂言”(aikyogen) .“能剧”中出现的“狂言”角色,有些是戏剧本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狂言”的角色是作为两场能戏之间的过渡。在后一种情况下,“狂言”表演者独自在舞台上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剧情。这样可使“能剧”的主角有足够的时间换装,而且,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未受过教育的观众来说,这种处理方式也使剧情更加容易理解。
“狂言”剧本
目前所有的“狂言”剧目中,约有260出独立的剧目。按照最普通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胁狂言”(waki kyogen)(占利剧)、“大名”(daimyo)(封建领主)剧、“太郎冠者”(Taro-kaja)剧(“太郎冠者”是作为主角的仆人的名字)、“婿”(muko)(女婿)剧、“女”(onna)(女人)剧、“鬼”(oni)(魔鬼)剧、“山伏”(yamabushi)(山中苦行僧)剧、“出家”(shukke)(佛教僧侣)剧、“座头”(zato)(盲人)剧、“舞”(mai)(舞蹈)剧和“杂”(zatsu)剧。除了杂剧类外,“太郎冠者”剧为最大的“狂言”剧类别。“太郎冠者”剧的主角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普通人,他从不试图逃避作为仆人的责任,与主人打交道时善于随机应变,以使生活变得更加快乐一些。
“狂言”装饰
“狂言”白勺服装是以日本中世纪的日常服饰为基础的,较之“能剧”白勺服装要简单得多。大多数“狂言”不使用面具,虽然也有约50出戏使用面具,但通常用于非人类的角色,如动物、神灵和鬼魂等。与“能剧”角色(无论其是否佩戴面具)毫无表情的特征相比,“狂言”的表演者则主要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以达到喜剧的效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通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