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中日文化趣谈丨汉字的“陷阱”

人民中国·2020-08-17 08:10:00·文化
10万+阅读
摘要:即使是日常见惯的文字,如果随随便便只看字面就来猜测意思,说不定就会出个大错。因为汉字里也有“陷阱”。

日本人和中国人都使用汉字,由此而来的种种趣事也很多。

汉字虽然原本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但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融入进日本人的生活,不再被视为外来物,甚至很多人都误以为汉字就是日本文字的一部分。1955年冬天,我作为一名翻译,跟随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访问日本。那时,郭沫若在早稻田大学向学生们讲了一则关于汉字的逸事。

大正三年(1914),郭沫若刚到日本留学,还不太会说日语。有一次到乡下,一位老婆婆问他叫什么,他就用汉字写了自己的名字给她看,结果老婆婆特别惊讶地说:“你刚刚从中国来日本没多久,连日语都不懂,就会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了!”听了她的话,郭沫若反而感到很惊讶。

现在,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在街上看到汉字的招牌和报纸标题时,会感到亲切,发出感慨:“自己没有来到异国的感觉”。而去日本访问的中国人,在东京等地观光时,望见写着汉字的店铺门帘,读出几个夹杂在新闻报道里的汉字,也会生出一种似乎自己已经很了解日本的想法,由衷地觉得“中国和日本的确是拥有悠久交流历史的邻国”。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都要归因于两国共同拥有的汉字文化。

然而,即使是日常见惯的文字,如果随随便便只看字面就来猜测意思,说不定就会出个大错。因为汉字里也有“陷阱”。

中日文化趣谈丨汉字的“陷阱”

中国的“饭店”多指酒店。例如“北京饭店”就是知名国际酒店的名称

举个例子,来到中国的日本人都会看到招牌的字号里带有“饭店”字样的建筑物。说起“饭店”,日本人恐怕联想到的都是中餐馆。

可是,众所周知,在中国“饭店”一词显然是现代酒店的名称(不过在中文词典中“饭店”词条除了“酒店”,也有“餐厅”的意思,所以日本人认为“饭店”是吃饭的地方,也不能一概归为理解有误)。

其实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很少能看到挂着“饭店”招牌的建筑物。以首都北京为例,当时叫得上“饭店”的,也只有“北京饭店”等一两家酒店而已。

但是这些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饭店”的数量年年激增。这缘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酒店建设热”,在地方城市也有相似的情况,其中不少酒店都打上了“大饭店”的名号,这大概相当于高级大酒店吧。

正如日本人只看中国汉字搞出错误一样,去日本的中国人只看汉字也会闹出乌龙。

中国人不认识平假名和片假名,就从日语里挑出认识的汉字,合在一起理解,由此而来的错误经常发生。

有一则由此而产生误会的真实趣事。

以前有位不会日语的中国人在东京坐出租车,看到司机座位后面写了一行文字“毎度ご乗車有難うございます(感谢您每次乘车)”,忍不住大吃一惊。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位乘客不认识平假名,所以他在读“毎度ご乗車有難うございます”时,只能读懂“毎度乗車有難”这几个字。这在中文里表示的是,每次坐车都“有難”,都会遭遇事故。

“说起来,早就听说日本是个交通事故多发的国家,好像不少司机开车挺狂野的。这是不是说,在日本坐出租车,得做好碰到事故的心理准备啊。这可麻烦了。想下车还不会说日语。唉,只能凭运气坐到目的地了。”

他越想越泄气,因为过于紧张,一路上浑身僵直。在出租车终于平安抵达目的地时,他早已出了一身冷汗。

还有日本人最爱做的“挨拶(意为寒暄)”。日本人平时见面,总要说些应时节的客气话,如“最近天气很热,您身体怎么样?”一类的,写信时也很注意开头该使用哪些“客套语”。人们升迁、跳槽自不必说,如果是调任国外,据说在出发前和回国后,都必须要和相关人员见面问候,或是书面“致意、问候”。

在日本举行宴会、派对、会议时,活动开始前都要安排“挨拶”即“宾主说几句话”。没有这个环节,活动就没法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也有类似环节,但在众人面前寒暄,不叫“挨拶”,而是叫做“讲话”或者“致词”。而且本来“挨拶”对于中国人来说,就不是非常熟悉常用的词汇,详细些讲,这甚至是个有些令人困扰的词汇。

中日文化趣谈丨汉字的“陷阱”

传统戏剧中,过去女性受“拶刑”的情景

有这样一则轶事。

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出席欢迎宴会。团长马烽是山西人,第一次造访日本,他在会场看当天的欢迎仪式流程时,不经意看到了几个字,吓得腿不由软了一下。流程单上大大写着“馬烽氏挨拶”一行汉字。

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挨拶”二字,联想到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拷问犯人的“酷刑”。

中文里“挨”是“接受”的意思,“拶”则指刑具。过去中国有种拷问刑罚叫“拶指”,将五个小木片捆扎在一起,夹住犯人的手指,再用力勒紧,十指连心极为疼痛。中国的文化人看“挨拶”二字,脑海中浮现的便是“拶指”刑罚。所以“馬烽氏挨拶”的中文意思就成了,痛夹马烽手指。这样一来,第一次来日本的马烽自然会大为惊慌。

“这可出了大事了啊。”

马烽内心十分不安。但会场的氛围非常友好,怎么也不像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的样子。所以马烽战战兢兢地询问了旁边的翻译小姐“挨拶”是什么意思,才知道这就是中文里的“讲话”“致词”,总算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中日文化趣谈丨汉字的“陷阱”

刘德有

1931年出生于大连,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翻译家。

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人民中国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人民中国 特邀作者
110篇文章

作者简介

第一本在中国和日本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