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新经典人文社科·2021-11-11 15:28:55·文化
10万+阅读
摘要:随处可见“小镰仓”,杭州、广州、上海、深圳、成都、沈阳……各地都能找到“镰仓分仓”,而构图元素只需要海(水)、火车、铁轨、交通信号灯和奔跑的少男少女。只是,很少有人会去探究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

近来“小红书滤镜”又惹争议,眼睛雪亮的网友指责一些号称“绝美”的风光+人物照与自己看到的景色严重不符,有买家秀和卖家秀之嫌。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emmm……

不仅如此,还有博主吐槽“镰仓”滤镜风靡中国,神州大地上随处可见“小镰仓”,杭州、广州、上海、深圳、成都、沈阳……各地都能找到“镰仓分仓”。

而构图元素只需要海(水)、火车、铁轨、交通信号灯和奔跑的少男少女。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佛山分仓”

这也不奇怪,毕竟日式风情向来受年轻人追捧。小清新、森女、JK,一阵阵流行之风刮过,带来一个个日本文化符号,成为网红的风向标,或者商家的财富密码。

只是,很少有人会去探究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

比如,许多人从日语里学到了“线香花火”这个词,感动于《海街日记》里四姐妹在庭院中点燃花火的场景,也有许许多多的摄影博主喜欢夏天去日本拍花火大会:夜空中一瞬间绽放的“花朵”,色彩与形状各异,宛如一场光之盛宴。

但有谁想过花火大会的起源其实是“镇魂”呢?

最有名的花火大会——东京的隅田川花火大会,最早可以追溯到1733年7月9日,在前一年1732年,日本的濑户内海沿岸、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和九州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饿死了12000多人(日本史书里记载的是90多万)。

第二年就在江户(现在的东京)两国川一带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仪式,也就是花火大会。

后来,花火大会作为一种传统延续下来,一直持续到明治、大正年间。二战期间,大会曾一度中断,直到1978年才再度举办。

而今天,隅田川的花火已经成了东京的夏日一景,举办大会的晚上,人们相约河川堤岸,寻找最佳的观赏点,一起仰望夜空中的瞬间奇迹——典型的日式“夏日风物诗”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2012年的隅田川花火大会

不光东京的夏天过得热闹,作为一座千年古都,京都也有自己的“镇魂”仪式,并且也与“火光”有关——就是京都五山的大文字送火

夏天,不仅让人联想到青春,还是日本一个重要节日举办的时期——盂兰盆节,可以简单理解为日本的中元节。这段时间,日本的企业通常会放一周假,让员工们回乡祭祖。

在京都,人们会在环绕着市区的五座山上点燃灯火,连成特别的形状:有“大”字、“妙法”两字、船形、鸟居形……位于京都盆地中的人们一抬头就能看到浮现于夜色中的灯火。

传说中,这是“送魂火”,指引逝去亲人的灵魂顺利抵达彼岸。除此之外,人们也会点燃河灯,让其顺流而下,去往想象中的故人所在之处。


夏天有“风物诗”,那春天呢?

春天的日本就更有的可拍了,毕竟是樱花季。

全日本的赏樱名胜多得数不过来,每年的2月至5月,随着“樱花前线”从南向北移动,从最南边的冲绳,到最北边的北海道,到处都有樱花可看。

因为《藤野先生》而为人所熟知的东京上野公园,京都的岚山、醍醐寺,大阪的大阪城公园,函馆的五棱郭……花开时不仅形似红云,若附近有水,连水面都映得一片粉红,煞是好看。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春日道路两旁的樱花

然而,樱花虽然是日本的“国花”,但日本人并不是一直都喜欢樱花的。

要说日本最有名的樱树,应该是京都皇宫紫宸殿前栽种的“左近之樱”。但在一千年前,所谓的“左近之樱”曾经是“左近之梅”。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京都御所 紫宸殿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的时候在紫宸殿前栽了一株梅树,因为那时候日本贵族崇尚唐风,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也随着遣唐使的船漂洋过海,在平安宫廷里引领风潮。

平安贵族喜欢写汉诗、咏梅花,最有名的一首《梅花歌并序》中用汉文写着:“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令和”一词就来自这里。

然而,过了几十年,“左近之梅”枯死了,到了仁明天皇的时候,人们就把梅树换成了樱树。而这个时期,日本文化也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响,开始走上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尚“梅”之风逐渐变成了尚“樱”。

日本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里,有119首咏梅的诗,而到了《古今和歌集》里,就只剩下三十多首,相应的,咏樱的歌则增加到了七十多首。

自此,樱花取代梅花,成了日本人最喜欢的花。

在学习、模仿外来文化方面,日本向来是个中好手。古时师从中国,近代则开始学习西方。渐渐地,日本街头形成了“东西合璧”“和洋混杂”的风景:既有传统日式居酒屋,也有来自中国的拉面馆,还有西方舶来的咖啡厅。

街角洋气的咖啡厅也是摄影博主的最爱之一。而不同于中国的是,有些日本咖啡厅的招牌上写的是“珈琲”两个字。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日本的“珈琲”店

江户时代,咖啡作为西洋稀罕物第一次传入日本,一个名叫宇田川榕庵的学者写了一本《博物语汇》,把coffee这个词译作王字旁的“珈琲”,并就此流传开来。

为什么日本人选择了“珈琲”而不是“咖啡”?

有人认为因为咖啡豆形似玉石,而王字旁实际是“玉”,可以指代玉器。也有人认为日本人喜欢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比起表音的口字旁,“珈琲”二字的意象没有那么鲜明,却能传达出更多的“言外之意”。

就像咖啡的不同译法,中日文化有许多似是而非之处——

比如说到镰仓,日本人不光会想到海,还会想到鹤冈八幡宫、明月院等一众古建筑,因为镰仓曾是武家政权的中心——镰仓幕府的所在地。

中国人的镰仓情结则来自《灌篮高手》,樱木花道在江之岛电铁通过的路口看见了赤木晴子,象征着青春的懵懂与初恋。

盂兰盆会虽然来自唐朝,但在日本发展出了不同的样貌,与中元节的习俗更是大异其趣。

日本人喜欢樱花短暂而绚烂的美,中国人则赞美梅花傲寒、坚忍的品质。

如果不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或许会简单认为两国是“同文同种”。

但是,滤镜之下,有一个真实的日本。

或许,它比美化过的风景更有趣、更复杂、更立体,更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岩波新书精选(套装11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新经典人文社科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