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口叶子
咖啡店的变化如同炫丽迷人的猫眼,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变迁。
比如从咖啡店所在楼层的视角去审视咖啡: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爵士咖啡店和70年代爆红的大批咖啡店多数开在大厦的地下等密闭空间里,开在地面一层且附带开放式露台的法式咖啡店知道90年代后期才出现。进入21世纪后,很多个体经营的小咖啡店都选择入驻综合型大厦的高层,而且还在不断增多,像是在填补城市的空隙。
不妨以我自己的体验为线索来回顾一下。
20世纪80年代是咖啡酒吧的时代。咖啡酒吧的特点在于,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随时都能享用咖啡、酒或者简餐。咖啡酒吧看似与现在的咖啡店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上咖啡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在2000年之后。80年代的咖啡酒吧还是一个比较奢侈的玩乐场所,是非日常的舞台。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大家都被“晴与亵”中光彩夺目的“晴”的一面夺走了心神。
1981年对东京咖啡店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这一年中出现的两家著名咖啡店,日后引领了东京咖啡的潮流。一家是开在西麻布的Red Shoes,被视为咖啡酒吧先驱;另一家则是诞生于涩谷Parco百货的Afternoon Tearoom。
1989年,历史悠久的巴黎文学咖啡品牌双叟咖啡(LesDeux Margots)首家海外分店在涩谷东急Bunkamura文化村开业,成为法式咖啡点的范本。
等到了90年代后期,法式咖啡店在东京已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1995年开业的Aux Bacchanales和1993年开业的Café des Pres,被誉为比巴黎咖啡店更像巴黎的咖啡店,在这里你可以在绿荫下享受美食、饮品,沐浴阳光,倚在咖啡店的座椅里感受四季,还能体验到正宗的法式服务。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有数不清的法式咖啡点在路边摆出了藤椅。
起初,露天座位还让我们略感羞涩。渐渐适应之后,当我们坐在街边注视来来往往的行人时,行人也向我们回以友善的目光。
视线交错之间,也让咖啡有了别样的趣味。
当代流行的咖啡样式实际上也萌生于90年代末。在此之前,东京的咖啡店文化在根本上是对欧美都市文化的憧憬,而新一代的咖啡店中缺包含了融汇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东京特色,以及咖啡店主们自己的个性。店主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制咖啡,将店铺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理想舒适的天地。咖啡也随之多了一层展现自我的内涵。
以打造“东京新食堂”为目标的鲍威里厨房便是咖啡店新潮流的先驱之一。店内供应现做的料理和甜品直到深夜,设计风格简约而令人放松,是推动简餐咖啡兴起的重要力量。
而Room Room则引领了另外一种咖啡店风尚。Room Room由没有餐饮行业经验的女性开办,提供如同到朋友家做客一般的服务与环境,由此得名“室内咖啡店”。这种舒缓的氛围在同系列的咖啡店Nid Café 和Neuf Café中也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如果日语的名词也有阴性和阳性之分的话,简餐咖啡店肯定更是阳性词,而室内咖啡店想必是阴性词了。
咖啡与音乐、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Café Apres Midi(迷笛咖啡)便是一家主打音乐的咖啡店,店内精选的咖啡店音乐传遍了东京的大街小巷。再比如中世纪中古家具店所经营的咖啡店Origanic Café,这家店可以说是中目黑文化的中心,向我们展示着一家小小的咖啡店也能发挥出影响整片社区的能量。
在这批新锐咖啡店的带动下,2000年之后,咖啡店开始爆发式地在东京流行起来。咖啡店流行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新潮与时尚,更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都市生活的潜在需求。咖啡店为我们提供了在高级餐厅或者居酒屋都无法寻求到的幸福感——自由——在半夜三更也可以用餐、吃甜点。点一杯卡布奇诺,独身一人的女性也可以无所顾忌地再咖啡店吃顿晚饭或者喝点小酒,吃完东西可以随意地看看书或者做点工作。只要找到一家在价值观、世界观上能产生共鸣的咖啡店,就找到了自己在一片街区里最好的心灵归宿。
在我看来,这也是为什么东京的咖啡店虽然生命周期短暂,却在2000年之后稳定地成了东京生活的必需品的原因。每当想到只需走进某间咖啡店,就能在品尝醇香的咖啡的同事度过一段愉悦的时光,普通的日子似乎也多了一律幸福的味道。
>> 相关推荐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中信出版-雅信工作室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