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店清算”到“重新启程”
今年6月,上海高岛屋百货宣布闭店清算,一时间,舆论哗然,顾客纷纷表示震惊。但是到八月下旬,画风一转突然又宣布继续营业。然而顾客对此并没有感到开心,反而感觉自己“上当”了。
在高岛屋所在的古北新区居住了20年的日本女性平川公子(化名)说道:“对于高岛屋继续营业的决定,我并不觉得高兴,在上海的日本人都认为这就像是一场‘オーラス欺诈’(促销欺诈)。”
“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觉得这是最后一次在上海高岛店购物,趁着商品清仓促销,纷纷前来抢购。我们这样抢购一通,感觉完全就像是被欺诈鼓动消费嘛”,平川公子说道。
上海高岛屋内的部分品牌商家也表示,这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当然,有些品牌已经在其他地方找好了铺位,新铺位的定金和改装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外,当初宣布闭店时,商家被要求将商业基础设施恢复原状,这也给经营者造成了经济负担。
日本商家大原治夫(化名)在经历这一连串事情之后说道:“如果去找新的铺位也很麻烦,员工合同解除和新员工招募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还有可能造成老顾客流失,哪里的商家都不容易啊。继续营业是不错,但是要如何重新取得顾客信任呢?”
高岛屋租借的是一栋由上海政府企业经营的大楼,由于今年5月租金上涨,高岛屋以“和物业业主交涉失败”为由,决定于8月25日闭店并退出中国市场。谁知就在闭店日期之前的两天,即8月23日高岛屋官网又突然宣布将继续营业。官网发表的声明中称,由于物业业主公司的支持以及上海市和长宁区相关部门的协助,高岛屋决定重拾信心继续营业。此外,高岛屋称,通过将会计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靠拢,有望实现盈利。
早期抵制日货和赴日购物风潮让上海高岛屋门可罗雀
熟悉内情的日本律师透露,由于经济不景气,作为业务主的上海政府企业找不到新的租户,因此最后做出让步留住高岛屋。
前几年,业务主是可以随意挑选自己租户,但是如今经济不景气,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租户。高岛屋继续营业虽说让人感觉是在积极争取,反言之,不如说是这个没人愿意接的“摊子”被上海高岛屋接了罢了。
上海高岛屋位于上海西部虹桥机场附近的古北新区。上海营销协会主持北冈峰幸说:“古北新区就像座陆地孤岛,远离繁华中心区,只适合经营销售生活用品的商家。”他认为,一开始高岛屋选址就应该三思而后行。当时,上海各区竞相开设新的商业场所,吸引企业入驻,高岛屋可能就是这样被卷入这场“战斗”中。
上海高岛屋于2012年12月开业,已经在中国经营7年半,回顾这段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是风波不断。开业前3个月,中国开始出现抵制日货的游行。当时高岛屋从地下1楼到7楼,服装、家庭用品、食品等商品,大多都是日本本土品牌,都因此受到严重损失。游行后遗症持续数年,对此平川公子(化名)说:“当时根本不敢大力宣传,去招揽顾客。”
接下来的2013年是中国移动文化爆发的一年。之后,网购在上海迅速普及,实体店消费急剧下降。许多上海市民爱上网购,实体店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此外,随着签证的放宽,赴日旅游更加便利,因此比起高岛屋,有钱人更喜欢去日本旅游购物。住在附近的日本人也同样不会去买比在日本价格高出数倍的商品。
住在上海高岛屋附近的人们说,"除了餐饮业所在的地下楼层外,销售大厅几乎总是没有顾客。”
自此走上一条艰苦之路,前途未可知
从选址到落地营业,至今已经过去十年左右。这十年间,上海经济环境发生巨变。据悉,上海高岛屋在这几年间连年亏损,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就是忽略了市场环境的变化。
上海高岛屋内,约3到4成仍然是日本进口优质商品。但是,据采访得知,进口日本商品的竞争力并不高。开店初期日本品牌一度人气颇高,可是后来赴日购物的人多了,大家知道这些进口产品的原价格后,“日本进口,价高也能有市场”这一想法变得不切实际。
上海市民关心的是,高岛屋此番该如何扭转局面涅槃重生。有人疑问,今后商品结构该如何进行调整?对此,上海高岛屋并没有明确的计划。重新出发胜算似乎全压在此番会计转型上了。
“最后一天了,我们在店门口合张影纪念一下吧”,此前也有顾客对上海高岛屋的闭店感到可惜。高岛屋的经营理念是“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那么重新启程的高岛屋能否真正迎来“新生”?我们拭目以待。
※オーラス
是オールラスト的缩写,常用于表示最后一场公演。明明后续还有追加公演,却顶着“最后一场,不容错过!”的噱头大肆宣传出售门票,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オーラス詐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日本通平台签约作者发表,版权属日本通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